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日月重辉(八)(2/2)

同行之人中,归辛树和袁承志武功高强,锦衣卫本是马上跑惯的,最辛苦的便是太子和温青青。归辛树焦急,可是看尊贵的太子殿下如此陪着奔波,心下感动,并不敢催促。一行如此到了南京,太子请了马士英来见,归辛树师兄弟并不在旁听着,不想果真很快就拿到了二十颗茯苓首乌丸。

次日天亮,护送漕银的继续北上,程青竹、沙广天、褚红柳也被要求随行,直到他们自己的地界就放他们自行离开。沙广天和褚红柳也就罢了,程青竹却要陪着官军从山东一直走到直隶。

这一出发,程青竹三人也回过味来了,只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命都在人家手上,如今也非自己做主,何况吃人嘴软,那黄金收了哪里是没有代价的。天下大乱,这几位在江湖上本也算的逍遥,然这回算是栽大发了。

石慧这一路依旧原计划南下,前往南京。归二娘抱着儿子带着三个徒弟一道,另外还有山宗诸人和原本同行的私囚。这些死囚若是当真为杀人不眨眼的大盗,就地处决,余下诸人一道带回南京再行安排。

到了南京,各路藩王宗室早已收到天子诏令,有那乖觉的将孩子送来陪都,也有人对陛下的诏令视若无睹。如今大明宗室已有近25万人,适年孩子少说也有万人以上。皇帝不能每家一道圣旨,故此只是下了诏令,让各家主动送孩子过来。

到了清明前几日,石慧也只见到千余孩子。余者或是不愿应诏或是路途遥远不能抵达,石慧并不在意,以祭祀所需为由,将山宗旧人之中挑选善兵之人为教官训练这些孩子。如此训练了五日,剔除那些委实不堪的,以太子为首,领皇子皇女和宗室诸子前往皇陵举行祭典。

待典礼结束,宗室诸子以为可以回家,却被告知太/祖皇帝托梦,令诸人为朝廷效力。包括太子在内,皇子与宗室子弟一起接受军事训练,白天习武练兵,晚上读书,每旬还有考试。其后又有远些的宗室子弟陆续赶到南京,不知不觉入坑。

这些孩子,有那确实不善于文或不善于武的,也另有老师教导其他东西。若无一项能够胜任,或消极抵抗,直接宗室除名。这些孩子大多在家娇惯,自是叫苦连天,可如今被关在封闭的营地不能外出,不能通消息,又有皇子带头,倒也不敢造次。

太子和三个弟弟亦是苦不堪言,只是想到一路母后与他们说起朝廷若有不测,身为皇子猪狗不如,哪里还有胆子叫苦。改朝换代,当官的可以继续当官,百姓还是那些百姓,身为皇族却没有那么简单。

清明过后不久,京城那边的消息才传回来。前次石慧信中与皇帝细细分析了劫案后处理诸事缘故,许是漕银没有丢皇帝高兴难得没有执拗,允了她所请之事,还以袁承志献宝有功,封了个伯爵。因皇后和皇子出宫,正好遇上漕银案,才能保护漕银,皇帝越发觉得梦中之事可靠,倒也没有怪责皇后和太子自作主张。

石慧又写了折子与皇帝说起留了宗室诸子在陪都读书,好为陛下效命,请皇帝二下诏令,令适龄宗室前往南京。再与皇帝说起,如今朝廷艰难,税银运送困难,宗室的俸银不如直接从陪都送往各地。

皇帝急着用钱,这道奏折多半会准。彼时那家中有孩子不肯送来的,石慧便有理由直接断了他们的禄银。从京城到南京,便是八百里加急,一来一往也非一日之功,将信送出,石慧便安心处理其他事情。

已经到来的孩子都已经安置,还要留出空位,给接着过来的孩子。石慧将训练营放在皇陵附近,行军事化管理,特意要马士英调了五千兵马驻扎在旁,既是保护这些宗室少年,也是看着他们,以免有人怕苦逃跑。

不久,石慧派去寻找番薯、玉米种子的两个弟弟陆续送回了第一批良种。周皇后的父亲为人吝啬贪财,不过两个弟弟倒能使唤,这趟差事办得石慧很满意。

番薯、玉米此二种作物种植容易,如番薯只需培养藤条插纤,至半翻藤,玉米打孔播种便可。玉米成熟期只要三四个月,播种及时,到了夏季便能缓解饥荒。番薯叶子可以喂养家畜,饿极也可充饥,番薯本身饱腹感也很强。

只要及时推广这两种作物,不说口感,对于已经易子而食的饥民,足以保命。石慧将部分良种送到山东、直隶,又取容易携带的玉米种子加上黄金五千两,派锦衣卫护送给潼关的孙传庭,令孙传庭超募流民,军中趁机淘换健者,其余流民则就地安置种植玉米。

后面良种送来,石慧就从训练营中挑选来自饥荒严重的地区封地的宗室自己,让人护送良种带着赈济银两回去,招募流民种植新的作物。

如此到了过了三月,山东那边褚红柳和沙广天已经送来消息,种下去的番薯、玉米涨势喜人,尤其是玉米等上月余便可采摘了。人饿起来,玉米杆子都能吃,这玉米若送到灾区,不知能够救得多少性命。

皇帝发下第二道诏令伴随封地宗室俸禄改为由陪都发放,南京终于迎来了更多宗室少年。石慧将训练营中十八岁以上的少年挑选出来,准备带回北京。太子经过四个多月磨练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别的不说,管着训练营绰绰有余。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我最近在看明末人物,看到大太监曹化淳,觉得这个人挺冤。

曹化淳虽然是太监但是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天启初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留都南京。崇祯上位后曹化淳被委任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

崇祯十一年,曹化淳乞骸骨,十二年回家乡去了。此后六年一直都在养老,直到明亡,他跑去北京向已经入关的清廷请求打理崇祯帝后陵寝。改朝换代了不忘旧主,是个忠心的吧?据说这人对东林党也很宽厚,没什么恶迹,在家养老六年跑去处理一下旧主的后事,然后就把当年开门纵贼的锅扣他头上了。

感觉以前太监和嫔妃都挺不容易,很容易被扣个祸国殃民的锅,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身不由己。

题外话东林党真的多小人自己软骨头为了洗白自己就拼命抹黑太监和将军,比如曹化淳、马士英都是被抹黑的比较多的。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