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才(2/2)

所以刘衍准备效法两汉时期的征辟制,先以政令的方式,将一些自己能够知道,现在还在世的人才召集起来,安排到朝中各部去效力。

万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

只是刘衍算了算,自己没记错的话,张璐是公元1617年生人,到今年张璐才只有二十六、七岁而已,虽然也是地方上有名的名医了,可是一身的成就,却并没有到位。

卫生部尚书鲍学镇抱拳说道:“阁老放心,属下自会关注此人,就先让这个张璐到济南府城的医馆坐馆吧。”

崇祯十六年,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府。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没有,官员多出走。宋应星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不走科举!”

刘衍笑着说道:“是啊,现在的事情,之前谁也想不到,而未来的事情,现在也是不清楚的,咱们只要过好当下、无愧于心就好了。”

刘衍估计,现在宋应星应该就在亳州苦哈哈的忙活着,于是说道:“亳州知府宋应星本身就是五品官身,直接将其提拔为民政部主事,负责编写新式教材,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新式学校推广。”

在历史上,张璐晚年回到苏州故里,开医馆,济苍生,曰张氏医馆,去世后,传承至其子张登、张倬,乾隆四年,由扬州八怪郑板桥为张氏医馆题写碑匾曰苏轩堂。这些都是后话。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就,让张璐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医家之一。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刘衍随即将泰山王靖、陈江氏等人已经不再常驻王家庄、大盘堡等地的情况,简单的向众人说了一下。

刘衍笑着说道:“本公可没说让他么入朝为官,而是要将经过考核、选拔的各种人才,全部安排到北直隶、山东各府的新式学校中任教,向众多学生传授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我大明呈现出百齐放的盛举!”

此时王芸禾担忧的说道:“夫君此举注定会引起朝中很多人的反对与不满,甚至陛下也会反对的。”

张璐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没有半分的懈怠,故一生著述颇多。

另外刘衍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鼓励到时候征召的人才出书立说,如此可以让许多原本泯灭于历史中的技术,能够真正的传承下去,这也是大明帝国实力的一个体现。

众人倒吸了一口气,刘衍的力度可是够大的。

王芸禾随即感叹道:“真是想不到,当初我与父亲在王家庄内,只是守着一处万福油坊讨生活,却不想遇到了夫君,成就了今日的家业和成就!”

刘衍说道:“办学授课我自然不行,不过我倒是有意征召一批人才入朝。”

众人闻言便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无非就是费一些钱粮,然后就有极大的可能收获大量的各类人才。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可是刘衍随即佯怒道:“你们要是不上桌吃饭,那就不要吃饭了,就全都饿着好了!”

王炆镇急忙接过名单,上面记载了十几位人才,排在

王芸禾笑着说道:“夫君是不是将山东各地,以及北直隶各地正在筹建的新式学校给忘了?”

张璐着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医书,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中医学着必学的经典著作。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

刘衍顿时眼前一亮,大笑了起来,说道:“夫人真是我的智多星啊!”

刘衍点了点头,如果因为征召人才而引起朝中的震荡,这对于新政和军改的推进,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阻力。

其实按照此时大明的规矩,尚善、若水虽然和王芸禾情同姐妹,刘衍也没有另眼相待,但是二人毕竟是妾室,是不能与刘衍、王芸禾母子同桌吃饭的。

刘衍点头赞同。

这份名单中剩下的不少人才,王炆镇一一过目,刘衍记忆深刻的,便一一提点了一番,随后又根据名单上人才擅长的方面,交代给十三尚书去关注、扶持。

此事商议妥当之后,陈新甲便挑起了话题,说道:“阁老,参谋部联合各位尚书在两京一十三省推行新政,目前只有北直隶和山东不打折扣的落实到位了,其余各道、府、县,完全就是敷衍了事,甚至是直接不予理会,朝廷必须要有所应对了!”

刘衍脸上的笑容随即消失,冷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奏请陛下颁布诏令吧!”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