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盖子揭开来,白气飘散,就见笼屉上的五花肉亮晶晶、油润润的,肥瘦相间、层次分明。肉外面裹着的米面,每一粒都吸饱了油脂,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粉蒸肉烂香浓。姑爹又调一碗辣酱放在旁边,拌着乌塌蒸菜吃,又辣又香还解腻。
除了蒸菜,姑爹的溜肝尖炒得也非常好吃,又嫩滑,又没有腥味,连一向不爱吃猪肝的佳慧都尝了好几块。一顿丰盛的杀猪饭吃完,大家都懒洋洋地不想动,但稍事休息后,想到外头的猪肉还没收拾,姑姑跟姑爹就又出去了。佳慧和冯小河也去帮忙,四个人把肉该切的切,该腌的腌,该洗的洗,忙了一下午。
佳慧早就跟姑姑商量好了,按市价买半扇猪肉,但家里没有熏房,一些肉类要放这边处理好才带回家。接下来的几天,她和姑姑都要为这头猪忙碌。肉腌好了以后,有的要挂起来沥干水汽;有的要灌制成香肠。之后被放进熏房,房里点燃了柏树枝,白烟带着柏枝特有的香味,弥漫着整个熏房。在这里熏半个月后,肉和香肠便带上了烟熏的味道,过年时拿出来待客刚刚好。
晚饭依旧是在姑姑家吃的,奶奶和外婆在烤火房里包了猪肉芹菜馅的饺子,孩子们也积极参与了,虽然只包出了几个瘪瘪的饺子,有一个甚至露了馅,但还是得到了大家的夸奖。饺子煮好后,奶奶忽然想起宋婆,让姑姑给老人家也端一碗过去。
姑姑拿个蓝沿大碗,装了足二十个大饺子,拿盘盖着出了门,过了好半天才回来。原来她过去时,宋婆都已经准备上床睡觉了。冬天黑得早,也不知她吃没吃晚饭,姑姑也没好意思问,但那间小屋还算暖和,因为老人手里有了点现钱,买了过冬的柴禾。其实她那屋子那么小,一冬有两百来块钱的柴禾就够用了,但放在以前,百块钱就足以难到这个农村老人了。
“现在老人不是每个月都有六十元养老补贴么?”佳慧忍不住问。
“那谁知道?一月六十也不够用啊,”姑姑想了想又补充:“再说钱都是直接打到存折的,她一个老人,或许存折根本就没到她手上。”
佳慧便没再说话了,外婆又叹气:“可怜哦……”
“不可怜!”奶奶宽解她:“八十几岁的人了,还靠自己双手吃饭,哪里可怜了?”
“不说别人的家务事了,我们也来吃晚饭,”姑姑忙着给大家盛饺子,“妈,你吃几个?二十个吃得了么?”
奶奶嗔怪道:“我又不是大肚子汉!十个就够了。”
“奶奶,你十年以前一顿还能吃二十个饺子,怎么老了变斯文了?”冯小河在旁边打趣。
“搁十年前,五十个饺子我也吃得下!”奶奶忍不住夸口,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又叹气道:“年轻时我跟大队的人出去修路,这样的蓝沿大碗吃碗饭都不够。现在么,老啦!”
佳慧故意岔开话题,问:“您年轻时还修过路?”
奶奶的兴致立刻被勾了起来,刚才的那丝伤感一扫而空,整个晚饭时间都在讲述自己年轻时的修路经历。原来茏山镇到市区的这条公路是解放后才开始修的,修路时奶奶二十出头,跟着大队的人挣工分,刀劈火烧,全凭人力从群山间开劈出了一条路来。
“那么大块的石头横在路上,又没有机器,凿又凿不开,怎么办呢?后来是你们爷爷跟别人合计的办法,先架柴禾烧,等把石头烧酥了,再淋上冷水,一热一冷,石头就碎了。就这么着才把一条路修通,那吃的苦不叫苦……”
这经历不仅两个孩子听起来新鲜,连佳慧都觉得很受触动。一桌人兴致勃勃地边吃边忆旧,外婆也提起她年轻时出外工修水库的经历,一顿饭吃了快一个钟头。吃完饭天已经黑了,但有积雪映着,村庄呈现出一种幽幽的蓝。姑姑和姑爹打着手电筒,把老老小小送到桥头车上,又装了一大包新鲜肉和骨头让他们带回去。天冷路滑,两人殷殷叮嘱佳慧和冯小河,让他们小心开车,众人这才分别回家。
车过漫水桥,停在石墙外边,几个人喷着白气下了车。妹不用等人,早就一溜小跑地往坡上去了,冯小河搀着两位老人慢慢走,佳慧则把睡着了的七宝用围巾裹好,抱着往屋里走。
七宝本来都睡着了,进门时又醒了,她努力睁开眼,草草打量一圈问:“姐姐呢?”
“姐姐今天住姑婆家。”佳慧把围巾给孩子拉了拉,就听她又问:“妹呢?”
“妹跟爸爸、大太太小太太已经进屋啦,”佳慧逗她:“你醒啦?下来走两步好不好?”
七宝不想理会,在莫名的责任心的驱使下,她勉强清点完家中人口,心神一松,又一头栽倒在佳慧肩上,沉沉地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