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时分,嘹亮的号角响遍战场。燕军的攻城战正式打响。
此次攻城,燕军十余万兵马兵分三路,在西城南城和北城三面铺开。为了完成兵马的迅速转移,燕军在祊河上搭建了巨大的浮桥通道,将本来地形分割的北城西城全部连通,便于兵马转移增援。
之所以三面攻城,正是因为燕军的兵马数量足够庞大,仅攻西城方向,固然可以兵力集中,但是对方的火器打击也可以更加的游刃有余。
对方的火器数量不少,集中于一座城墙之上,杀伤力太过庞大。若再以密集兵马攻城,恰恰是正中对方下怀。但如果三面齐攻,不但可以分散对方的守城兵力,让对方的兵马不得喘息之机,更可以分散对方的火器打击的火力,减少伤亡。
唯一的缺点便是,三面进攻同时也分散了已方的进攻力度,投入的兵马便没有了层次和连续性。十多万兵马可以连续进攻,保持对防守方连续不断的压力。有时候攻城就是消耗,就是压力累积的过程。一旦到达临界点,城池便会被攻破。分散之后,可能便是一锤子买卖了。若不能攻破城池,则后续乏力,难以形成连续的有效进攻,给对方以调整喘息的时间。
但慕容垂权衡之后,认为三面攻城利大于弊。本来就是一锤子买卖,自已不能在临沂消耗太多的时间。倘若十多万兵马还不能迅速拿下临沂,还要被拖在这里的话,那也不必坚持下去。严冬将至,当速战速决。
除了攻城的近十万兵马之外,慕容垂还下令分出五千骑兵往临沂城东进行纵深滋扰,拦截对方粮草物资和补给。虽然拿不下临沂,兵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纵深推进,但是封锁临沂以东方圆数十里的区域还是能做得到的,只要能够阻挠对方的补给,便对攻城有裨益。
上午巳时,大军各自就位。北城以慕容绍领两万兵马攻城。南城以慕容麟领两万兵马攻城。西城为主攻方向,以五万余兵马组成攻城主力。不求南北两面建功,只需要他们保持压力,逼迫守军分出兵马火力,减轻西城的压力便可。
北城的进攻率先开始。慕容绍的两万兵马对北城城墙发动了凶猛的进攻。为了快速的抵近城墙之下,慕容绍下令数千骑兵向着城墙发动冲锋。战马的速度快,虽然死伤战马的代价不小,但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冲过危险区域,抵达城墙下方攻城。
这倒是一种创新。谁会愿意用昂贵的骑兵的战马作为代价,去为了加快进攻的节奏。燕军便这么干了,这倒是开了骑兵攻城的先河。
战斗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因为对方进攻的速度极快,北城城墙八千余东府军守军甚至还没来得及射出几轮箭支,调配的百余名火铳手甚至只开了一轮火,便要被迫面对对方抵达城墙下的事实。对方云梯架起,已经开始了攻城,那也只能短兵相接了。
北城开战的同时,南城慕容麟的进攻也随后发起。呈散兵阵型的燕军步兵,举着藤盾向着城下呼喊冲锋,宛如潮水涌来一般,不可抵挡。
城头数千弓箭手箭如雨下,瓢泼一般浇在战场上。火铳发出轰鸣,手雷纷纷掷出,对燕军进行了疯狂的打击。燕军士兵被射杀无数,但他们还是大量的逼近城墙之下,展开了疯狂的攻城。
南北城的战斗迅速升级,城头上下箭支横飞,手雷轰鸣,硝烟四起。守城方以火器压制杀伤,攻城方不计伤亡架设云梯往上冲,以弓箭压制城头,用锋利的钩索往城头抛射,勾扯东府军兵士。一时间战斗血腥无比,死伤无数。
但这才仅仅是开始。南北两城的战斗虽然血腥,但那只是开胃小菜。西城才是真正的战场,也是慕容垂着重要突破之处。
李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东府军的近三万兵力集中于西城防御,火器也没有太多的抽调。那些火炮其实也根本来不及挪动,南北城调走的火器也只有火铳手雷而已,重型火器依旧布置在城头上。
南北城的兵力分配其实已经留有余量,各自一万兵马守南北城,对方也不是轻易能突破的,这一点李徽是不担心的。反倒是西城,对方兵进攻的主力就在这里,甚为危险。对方的兵马调动都在千里镜的观察之中,所以李徽清楚对方的意图。
南北城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西城城楼上,李徽在千里镜中观察到了对方的异动。
但见里许之外,密密麻麻的攻城器械缓缓推近战场,数量多的难以计数。慕容垂显然是要玩那一套压制城头,步兵突进的把戏了。
李徽当然不能让他如愿,提前下达了打击的命令。城头数十门火炮得令之后,开始忙碌测距瞄准。不久后,轰鸣声次第响起,震的四野轰然。一颗颗的炮弹落在对方攻城器械阵型之中,很快掀翻了多辆投石车和攻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