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想跳槽,换学校,换工作的人,其实是一种懒惰,不想学习,不想进步,不想努力,希望改变环境,从而一劳永逸,实现人生目标,其实真正的努力是深耕某一行业,然后出现瓶颈后,再考虑带艺投师,该换门厅,这才是真正的跳槽,去到更大的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段话可谓点破了很多人“频繁跳槽”“换赛道”背后的心理真相与行为动因,也对“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职业迁移”提出了深刻的洞察。三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你的观点:
?
一、阿德勒心理学分析:逃避任务 vs. 勇敢面对
阿德勒强调:人生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际关系”和“人生任务”的问题。他认为:
问题行为(如频繁跳槽)不是偶然的,而是个体有意图地选择“逃避挑战”的方式。
1.1 跳槽背后是对“努力与成长”的抗拒
很多人看似是对现状不满,实则是:
? 害怕深度学习、怕面对失败;
? 怕暴露自己在现有环境中的“无能”;
? 想通过换一个环境来“躲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这恰恰符合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问题:
个体用“换环境”来维持自我价值感,避免正视自身成长的瓶颈。
1.2 真正的跳槽,是完成阶段任务后的升级
阿德勒认为健康的成长是逐步达成人生三大任务之一:“职业任务”:
? 持续投入、承担责任、建立合作;
? 在一个系统内获得认可后,再走向更大的系统,才是真正的“社会兴趣”体现。
所以你提到的“深耕后带艺投师”,正体现了阿德勒强调的“成长式迁移”而非“逃避式迁移”。
?
二、经济学视角分析:沉没成本与比较优势
2.1 频繁跳槽浪费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时间越长,沉淀的技能、经验、人脉资源会呈复利效应增长。
? 跳槽初期都会损失“组织特有技能”,甚至要从头再来;
? 而频繁跳槽,会不断陷入“重复适应”的高成本阶段。
因此,这种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是:
用长期积累的收益,换取短期的安逸,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2.2 真正的跳槽,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再配置
当你在原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后:
? 如果你发现新的平台能更好释放你的生产能力;
? 或者原平台已经形成“边际收益递减”;
? 那么跳槽,就是一次理性资源配置优化。
这时候的跳槽,不是“为了逃避”而换,而是为了“高效利用既有资本”而换,属于理性选择的最优解。
?
三、博弈论视角:短期对策 vs. 长期策略的博弈
3.1 跳槽是一种“重复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在职业发展中,每一次选择都像是一个“职业博弈回合”:
? 频繁跳槽,是一种典型的短期策略:追求眼前快感、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刺激;
? 深耕行业后理性跳槽,是一种长期策略:牺牲短期收益,换取长期能力积累与影响力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