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简直...丢脸啊!”唐太宗李世民有些脸红的说道。
...
“哎,难道就没有方法能够长生吗?”秦始皇长叹了一口气,又往嘴里塞了一粒大蒜。
...
【而范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被誉为商人的祖师爷的陶朱公---范蠡。
至于计然,学者们认为应该是范蠡的师傅。
不过,这本《范子计然》只是据传是范蠡写的。
其内容则是最早出现在有小太宗之称却吃丹药吃死的唐宪宗李纯时期的大臣马总所编纂的《意林》一书中。
这部书,收纳了很多诸子百家的内容,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籍,只不过后来也没遗留下来多少。
没错,它就叫意林!
只不过,在现代,某个杂志也用了这个名字,但因为早年其内容里充满了各种虚构的西方人如何如何社会发达,品德高尚,工作认真等等...,因此被现代网友称为了跪族觉醒四大神书之一。
要是让那位马总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气炸了。】
...
“什么玩意?”
唐宪宗时空,被点名的马总一脸懵逼的看着天幕。
...
“怎么又是跪族!恶心!”
秦始皇冷哼了一声。
...
【所以,到底是先秦时期就有了火药,还是唐朝才出现火药,也难以说得清楚。
不过到了将火药运用于军事方面,确实是始于唐代,但都是很原始的运用。
比如将火药装在袋子、罐子里面,点燃了用抛石机之类的东西扔出去。
后面逐渐出现了将火药装在竹管里面,点燃了用弓箭射出去。
这些,主要就是利用火药能剧烈燃烧的特性,当做是引火物去引燃其他东西的。
到了宋朝,火药的运用方式更多了,并且在战场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
比如猛火油柜,就是将原生石油之类的东西装在车子里面,用一根管子加上液压装置,将点燃的猛火油喷出去。
又比如霹雳弹,内层包火药,外层裹猛火油(石油),点燃了用抛石机入敌阵,随着火药的引燃,发生爆炸,将石油炸得到处都是,烧敌人的,同时剧烈的烟雾还能用来熏人和遮挡视线。
后来,还有人往里面添加砒霜什么的毒药,用来产生毒烟,增强杀伤力。
不过,这些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火器。
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应该是从突火枪开始算起。
但,突火枪最开始也是用的猛火油和火药,乃是将其装在厚厚的竹管里面,利用火药爆燃产生的推力,将猛火油喷出去烧敌人,射程最多十来米,其实跟猛火油柜差不多,只不过更加的轻便。
到后来,有人往突火枪的竹管里面添加了子窠(石头,铁块什么的),这才真正算得上是火枪原型了。
再往后,就有人将竹管换成了铁管!
当然,这个时期的这些火器,杀伤力有限,所以主要还是用来引燃其他东西。
在蒙元时期,突火枪进一步演变,进而出现了火铳,碗口火铳,火炮等管状火器。
最开始,这些火器一般用青铜制造,后面又用上了生铁。
同时,这些火器技术也随着蒙古多次西征,逐渐传播到了西方。
西方逐渐开始发展火器技术,并最终将其发扬光大。】
...
“可恶的蒙古蛮子!都怪你们!”赵匡胤怒骂了一句。
...
“好你个赵老二,这还能怪我们?这些技术藏又能藏到什么时候呢?早晚都得被人学去,自身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怪就得怪建奴!”
忽必烈勃然大怒!
...
两人的跨时空联动上了天幕。
...
“这蒙古蛮子说得好像是对的。”汉高祖刘邦道。
“确实应该怪建奴!”隋文帝说道。
...
顿时...清朝的皇帝们炸锅了!
康熙:“你们...”
乾隆:“混账...”
...
【到了元末明初之时,火器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威力也增大了许多,如火铳,火炮已经频繁的运用于战场之上。
在《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的原型,鄱阳湖大战之时,朱元璋就利用火炮轰得陈友谅晕头转向的。
所以,朱元璋是知道火器的威力的,于是,在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设立军器局,专门研究制造火铳火炮。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火器研究制造机构。
并且,朱元璋还立下了一个规矩,就是在火铳火炮的身上,还要刻上制造时间,制造者的信息,编号等。
这样,如果出了问题,可以直接追究到制造者的责任。
并且,明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还发明了火铳三段式射击战术,并以此击败了当地的土著象兵!
这一战术,比西方早了400年。】
...
“嘿嘿,咱的儿子好样的!”朱元璋笑呵呵说道。
...
【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更加的重视火器的发展,并且创立了全球第一支专业的火器部队!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神机营。
神机营里有火铳手,火炮手,火箭手等等,相互配合,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后来,在张辅征讨安南的时候,又学会了铸铜技术,这使得明朝的火器威力进一步增加。
因为生铁和青铜都是硬而脆,容易炸膛。
而黄铜的延展性很好,而且具有金属润滑性,非常适合用来制作火器。
时至今日,枪炮的炮管已经采用了更高级的钢管,但是子弹一般都还是用铜子弹。
即使是像我华夏的铜矿相对稀少,所以采用钢制子弹,但子弹的外层也会镀上一层铜,来增加子弹的性能。
大名鼎鼎的郑和船队就装配了很多的火炮和火铳,在海上那是纵横无敌,管你是海盗船还是其他国家的船,击中了就是一个大洞,就得沉!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因为下西洋的停止和边境的战事减少,火器的发展速度相对开始变缓,但也只是相对变缓。
朱瞻基并没有停止对于火器技术的革新。
根据现在出土的一些宣德时期的火铳火炮的研究发现,当时的火器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并且史书还记载说这一时期的火器之利,历朝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