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囧途》票房过亿的时候,戚昊也没弄什么庆功宴。
这玩意其实就是刷逼格的。
对于票房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反正也没有什么同期对手能够挤压《人在囧途》的排片,有的电影甚至选择了延期上映。
既然没什么宣传效果,戚昊又何必费那心思。
等电影上映结束了再庆功也一样。
他现在最不缺少的就是逼格。
甚至连《电影艺术》杂志都跑到剧组这边来给他做了一期专访,还拍了照片打算放在杂志封面。
不是放进杂志里的一篇普通稿子,而是带封面的那种。
这就比较厉害了。
《电影艺术》创刊于1956年,该刊主要设有特稿、电影批评、访谈录、理论研究、影史探问、人物、业界资讯等栏目。
作为长年处于电影类学术排名前列的核心期刊,《电影艺术》极具前瞻性,执学术牛耳,领风气之先,多次站在中国电影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它也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电影评论、电影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如果说《大众电影》《看电影》是面对影迷的,那《电影艺术》就是面向专业人士的。
这本专业性的杂志,可能传播性比不上时尚杂志,但是对于一个电影演员、电影导演来说,逼格是直接拉满了的。
上一期接受专访的似乎是顾常威。
那可是中国顶级摄影师,现在又跨界成了顶级导演,你不到一定的程度,这种专业杂志根本不屌你。
现在戚昊能够接受邀请,就足以说明业界对他认可。
有什么不认可的呢。
《钢的琴》拿金马最佳导演不管有没有水分,但是水分肯定没那么大,电影质量摆在那里。
电影本身争议没多少。
有争议的只是戚昊这个人,有的说电影不是他独立拍摄的,有的说他第一次拍电影就拿金马奖最佳导演不合适。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也顶多就是随便报道一下。
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初恋这件小事》。
《钢的琴》和《初恋这件小事》分开看,如果有人能够拍出这两部电影里的其中一部,其实都不算什么太牛逼的事情。
华夏电影圈人才辈出,经常有惊才艳艳的人物出现。
关键是,两部电影都出自戚昊之手。
这就非常值得(被)研究了。
而且戚昊本身的经历就很传奇,从一个小群演,熬了两年才崭露头角,当年几年小生,突然转型走演技派路线拿了影帝,拿了影帝之后才开始当导演,先拍一部拿奖的文艺片,又来一部赚票房的商业片。
用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他的人生就像是开挂了一样。
不过,这世界上开挂的人还挺多的。
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很多都如同开挂,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咔~休息一下再拍吧。”
路洋手里端着一盒泡面,实在是有点吃不下去了。
没办法,狗粮吃的太多。
戚昊和安风两个人在镜头前面各种秀恩爱。
目前电影的拍摄已经进行到了中后期,开始拍一些男女主人公谈恋爱的戏。
你一部爱情电影,如果不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感受不到恋爱的酸臭,那不管你什么样的结局,都打动不了观众。
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遗憾也是一样的。
只有期望非常大,才有足够多的遗憾。
和原剧本的剧情场景不太一样。
戚昊把剧本修改了挺多,更加契合津门这座城市——你毕竟在这座城市里拍戏,肯定要因地制宜。
三四月份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电影里取了不少相关景点的全景镜头。
什么红桥桃花堤,南开碧桃园,蓟州盘山,静海吕官屯……
也不需要花太多钱。
当地政府非常支持电影的拍摄,给提供了各种方便。
不止是桃花,还有南大樱花园、西青樱花大道的樱花;长虹生态、西沽公园、睦南公园的玉兰花;五大道的海棠花;河滨公园牡丹园和BHX区八大街牡丹园的牡丹花;其他的杏花、梨花、油菜花……
全都是四月份左右的美景。
除了自然景观,还有津门独特的建筑风格。
摄影师巧妙的把这些东西和电影剧情结合到了一起。
为了把这部电影拍好,不会突兀到喧宾夺主,戚昊这次请的摄影执导和美术指导都提了一个档次。
制作成本也跟着达到了三千万。
戚昊和安风两人加一块拿了一千万,剩下的都是制作费。
钱不是白花的,这部电影的画面比《初恋》好太多了。
“你中午没吃饭吗,抱着一盒泡面在这里吃,整个剧组都是你的泡面味。”
戚昊有点嫌弃的看着路洋。
“你怎么不说整个津门都是我的泡面味呢,我中午忙成狗,哪来的时间吃饭,你忘了我还兼着B组导演吗?”
路洋一肚子的委屈不知道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