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完成之后,因为武则天的九鼎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动用了十多万都城禁军从外面拉到“明堂”里面供奉。
不过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隆基从都城长安仓皇出逃,武则天九鼎也自此下落不明。
看到李璟留下的文字,王修缘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时间线。
武则天在登基之后,将国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并将洛阳改名为神都。
武则天迁都是有两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经济方面洛阳在运河旁边。
水运发达且便利,江南的钱粮可以很快运到洛阳解决关中粮食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政治因素,长安是李唐王朝的首都,关陇士族以及李氏在那边影响力巨大,考虑到自己实际上篡位的属性。
武则天必须迁都降低关陇士族门阀对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武则天登基后的首都是洛阳,但是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李显将大唐的国都重新迁回了长安。
但是武则天建立的宏伟建筑“明堂“”是固定建筑搬不了。
而武则天重金打造的九鼎又太过沉重,其中神都鼎重五十二吨、其余八鼎重三十五吨。
所以只能留在洛阳的“明堂”之中继续供奉。
到这里都还算顺利,但是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仅仅一个月时间,安禄山的大军就攻破了封常清、许叔冀镇守的洛阳城。
武则天九鼎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消失的,武则天九鼎在洛阳城,可是洛阳城破之时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呢。
当时谁都没想到安禄山大军能这么快攻破洛阳城,所以唐玄宗也就没下旨运走武则天九鼎。
毕竟那玩意实在是太过沉重了,难怪历史中没有李隆基下令处理武则天九鼎的记载。
不过封常清是什么人,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大唐名将,跟随高仙芝南征北战,灭小勃律国。
后来独自领兵灭了大勃律国,在大唐前期,只有灭国战功加身的才配称之为名将。
封常清就是名副其实的名将。
封常清当时守洛阳之时号称有六万大军,实际上手中只有三千多精锐,其余的五万多全是刚招募的市井流氓。
这五万多市井流氓只经过了短时间的训练就上了战场,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而对面的安禄山大军有二十多万,全是边军的百战精锐,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实际上唐玄宗只是把封常清那一伙人当成了炮灰,消耗敌人士气和争取战略缓冲时间的炮灰。
封常清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基于这个问题考量的话。
封常清到了洛阳城之后提前把武则天九鼎这种国之重宝藏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毕竟武则天九鼎相当于合法法统的象征之一啊!要是被安禄山大军抢去了,鬼知道天下会是什么结果。
不过武则天九鼎实在是太大、太重了,当初武则天动用了十多万禁军才勉强搬进的“明堂”。
如果封常清要将武则天九鼎隐藏起来的话,闹出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了。
他要么就地挖坑掩埋,要么将武则天九鼎弄碎了运走,不然不可能做到外界毫不知情。
王修缘怎么想都觉得封常清把武则天九鼎藏起来的可能性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