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黄子澄削藩政策,主张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入手,于是建文帝开始对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藩王动手。
这种策略看似合理,是从藩王的过错入手进行削藩,但实际上却打草惊蛇。尤其是没有第一时间重点对付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这给了朱棣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和谋划反抗。
——————
齐泰
作为一位兵部尚书,在军事上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在靖难之役爆发后,他提出的军事策略很多是基于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例如,在部署军队应对燕军时,他过于注重战略要地的防守,却忽视了燕军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燕军常常绕过朝廷军队重点防守的城池,直捣黄龙。齐泰没有提前做好应对这种情况的预案,导致朝廷军队在战场上很被动,而且他在军事指挥过程中不能根据战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使得朝廷军队多次贻误战机。
——————
三人结局:
齐泰
- 朱棣进入南京后,齐泰在外积极联络各地力量,企图抵抗朱棣。他乔装打扮,穿着白衣,骑着白马奔走于各地。然而,在这种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的反抗显得无力。最终还是被朱棣的人抓住,被押解到京城。朱棣对他恨之入骨,将他打入大牢,严刑拷打。齐泰面对朱棣的审问,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屈服。朱棣下令将他处死,并且按照处理叛逆之臣的方式,对他的家族进行了残酷的株连,没收财产,家人或被斩首,或被流放,遭受了灭顶之灾。
...
黄子澄
- 靖难之役后,黄子澄被俘。朱棣在朝堂之上质问他当初的削藩策略等问题,黄子澄毫无惧色,依旧以君臣大义反驳朱棣。他表示自己忠于建文帝,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明朝的正统统治。朱棣恼羞成怒,下令对他处以磔刑。这种刑罚极其残酷,就是把人的肢体分裂。而且朱棣还下令将黄子澄全族老小全部诛杀,其家族的亲戚、奴仆等相关人员也受到牵连,几乎被斩尽杀绝,以此来发泄自己对黄子澄的愤恨和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方孝孺
- 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重要谋士和大儒,在朱棣眼中是必须要征服的对象。朱棣想要利用方孝孺的声望来为自己的登基正名,于是让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身着丧服来到朝堂,放声大哭,悲恸不已,他严词拒绝朱棣的要求,并且大骂朱棣篡位。朱棣威胁要灭他九族,方孝孺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一怒之下,将方孝孺的学生朋友也算作一族,凑成“十族”,全部诛杀,总共杀了八百多人。方孝孺本人则被凌迟处死,成为历史上一个惨烈而悲壮的事件。(算是在当时文人圈内,留下个忠君的好名声,对朱棣名声略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