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章 土木堡之变(2/2)

之后就是英宗出征,他的路线是直奔大同,这说明英宗一直以为瓦剌的主力在大同的周边。

他到了大同后没有找到敌人,王振这时候还打算说建议去西北追击敌人。

但按实录的说法,此时因为连日的风雨交加,后勤困难,士气低落,实在是无法追击了英宗无奈,只能选择大军班师回京。

这一切本来就是事先计划,毕竟大军粮草就准备那么多,不可能再支撑大军继续前行,事先就没准备这些粮食,所以朱祁镇就选择回师了。

这里,按传统史书记载,王振想邀请英宗去他家乡看看,他好装一下,英宗当时便同意。

大军走到白登的时候,王振又说,说害怕大军会践踏庄稼,于是又建议英宗往宣府那边走,这就导致大军路线不断变更,最终浪费了回京的时间。

但实际上,根据论文考证,这种说法并不真实,毕竟就算皇帝再宠信宦官,也不可能带着几十万人跟着一个宦官胡闹,真当是烽火戏诸侯啊?那好歹也得是个美人啊!

真实情况应该是,英宗亲征浩浩荡荡,结果连人影都没见到,无功而返,他希望能在回去的路上碰到敌人。

而且他在大同城外看到了大量的明军尸体,加上英宗是越下越不甘心,自己每打一仗就回去,还说出去,太难听了。

于是英宗在回去路上不断更改路线,主要是因为英宗年轻气盛,他想与瓦剌决一死战,取得一场大胜,舒口气的同时,也好借此机会提拔军队新人,牢牢掌握兵权。

王振的一会儿想让皇上去他老家,长长威风,一会儿又说怕踩到庄稼,不去了,这话你让一个正常人去评价,可能吗?

一个宦官这样随随便便让一个皇帝率领大军变换路线?他是皇帝还是英宗是皇帝?倒不如说是英宗让他背锅这个毕竟可信。

...

但英宗被一个人戏耍了,这个人便是宣府总兵杨洪之子杨俊,英宗虽不断变换路线,但周围还是有不少堡垒的,瓦剌前来肯定会提前收到消息。

而土木堡之变的一个重大责任人就是杨红、杨俊这父子俩。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瓦剌从大同和宣府这两个方向入侵,其中宣府前面一些堡垒是由杨俊负责,但杨俊见瓦剌人来势汹汹,直接跑路了。

这些是于谦等官员以及后代的众口一词,都觉得土堡之变问题在这一点上。

而杨俊之所以逃跑,原因很简单,他就是个二代,借着他爹的关系才当上的高级军官,当时就有许多人弹劾他,说他无勇无谋,不堪任用。

而就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前一个月,这边便上奏请求加派人手,但英宗没有同意。

【宣府前七个堡中总共人数大约是七千左右】

只是到时候让杨洪过去帮忙,但也先这边六,七万人,杨俊总共七千,还是分散开的,他还是一个无勇无谋之辈,那他不跑难道原地等死吗?若是在原地后面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杨俊逃跑其父亲肯定想帮着儿子隐瞒。

而一个杨俊逃跑,为什么就没有其他人报给英宗呢?

因为当时逃跑的除了杨俊外,还有郑谦、徐福、姚轩等人,除了这些知名的,应该还有不少人,毕竟只是一个杨俊的话,这种罪状其他人不可能顶着掉脑的风险一起扛。

如果真把这个事儿据实上报给了英宗,那宣府多半的军官都讨不了好,所以宣府这边将领整体决定知情不报。

虽说有意欺瞒,但从宣抚诸将的视角看,丢失几个堡垒这个局势是可控的,只是他们没有料到已经原路回师的英宗,会莫名其妙的跑到土木堡。

一切巧合下,使得这悲催的土木堡之变因此发生。

英宗不知情的情况下,巧妙的走进了瓦剌的包围圈里。【土木堡边上一带的长城是嘉靖年间才开始大规模修建的,正统年间,这些地方只有一些零星的哨所和军事堡垒。】

但肯定还有个想法,就算被埋伏,也不至于这么惨吧?毕竟前面说过,英宗这边率领二十万大军,也先那边应当是六七万。

首先,第一点,土木堡是到了景泰、嘉靖以及隆庆年间才被修成军事堡垒塔,正统十四年,按照记载,它只是一个驿站,所以英宗一行当时相当于是在一个野外驻扎。

第二点,蒙古部落几乎是全是骑兵,古代骑兵的厉害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吧?英宗这边说是二十万,其中战兵能有多少?战兵中又有多少骑兵?明朝这边的马可是稀缺的。

第三点,也先这边虽说在暗处,但那么多人,明军可能不发现吗?发现后就算明军先被冲锋一波,但人数上的优势,也先这边也讨不到好处。

于是也先采用围而不打,就在边上骚扰,你跑我打,你打我撤,充分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而明军这边又没有像朱棣,徐达朱元璋这类的人物,根本没办法。

...

第四点,这样,英宗这边其实还是想与也先决一死战的,但无奈碰不到,最后折腾的大军缺水断粮。

于是就当也先先把英宗逼到绝路,到英宗的大部队口渴难耐,已经打算和也先拼命,冲出去,这时候也先又派人过去议和,说是让他们去河边取水。

英宗这边刚刚发起的那个狠劲儿立马又给打消了,这一推一拉,明军彻底松懈了,纷纷放心的跑去取水了。

这个时候,也先暗中派了一队骑兵,是趁其不备发起偷袭,明军直接就失去了反抗之力,彻底宣告兵败。

【注:聂忠向明代宗朱祁钰建议说,国初的时候我们都是红盔黑甲,正统年间改成了名盔明甲,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由于瓦剌人也是名盔明甲,导致哨兵还以为是自己人,于是我们就被偷袭了,所以聂冲建议皇上恢复成太祖太宗时期的红盔黑甲,这样以后就不会再搞混了。】

...

事实上,英宗二十万人兵败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按照亲历者李贤的话说,当时明军根本没有抵抗,每个人都想着逃命,结果兵败如山倒,二十万人就这么一哄而散的。

而瓦剌其实也没有大杀特杀,全部专注于抢夺财宝,后来援彬在大同城下喊话,说的也是同堡之战中,英宗的军队是被杀散的,所以在这篇数盾的描述中,也是认为明军的死伤被夸大的所谓三分之一的死亡。估计大部分人,是在狭窄的空间内自相踩踏造成的,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其实是逃走了。

————

关于英宗这次,直接原因就是杨俊弃守防线,导致王大军深入土地,杨洪因一己之私隐瞒了,重要军情。

然而即使到了如此,也不是必败之举,如果换做是朱元璋、朱棣这种人,即使你谎报军情了,他们也可以凭借着独绝的军事眼光看出端倪来。

所以说英宗是军事能力不够,低估了瓦剌这边战力,同时内心还无比想要一场大胜掌握更多权利。

最后,期间一系列的因素叠加起来,酿造了土木堡的惨剧。

根本原因,那就是自朱棣死后,仁宣二帝时期没有太多战争,荒废军备,导致明朝的军事力量严重下降。

...

宣宗时期是发现端倪的,但没有作为,也可能是有其它规划,没来得及实施,最后这个烂摊子留给了悲催的明英宗。

而明英宗时期,英宗年幼登基,没学到多少,文臣势大,武将方面稀缺,还是一个新旧交接的朝代,根本没多少能打仗的。

...

所以说,明英宗整体其实是个悲剧,也就叫门一方面算他没骨气,毕竟是个皇帝,任何言行举止都会被定义为一个朝代形象。

若是平民百姓的话,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怕死叫门还是很正常的,死亡之下众生平等。

到了现在,各种短剧,小说中将明英宗贬的一文不值,纯纯傻子的感觉,更是变成了一个昏君的形象...

然而史学界的很多学者却解构了这一说法,认为英宗不是昏君,但也不是英主,而是一位功过相抵的守成帝王。

至于英宗为何如今会声名狼藉,其实罪魁祸首还是乾隆。

根据武汉大学杨德惠老师的考证,正是在乾隆的一段恶评下,这才影响了后代人,导致明英宗的评价一路跌到了谷底,甚至被人说成了什么中国十大昏君之一的。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明英宗朱祁镇这个人他是有功劳的,在内政上很多人都注意到的,他在赈灾上非常大方,而且最后他还把活人殉葬制度给废除了。

我个人认为,若是没有土木堡之变,英宗算是一个合格的守城之君,但加上这一大污点,只能算是普普通通了。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