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本科:变态心理学(2/2)

总之,《变态心理学》课程为本科生参与心理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而心理医疗实践则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延伸和检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心理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和学科发展。

以下是《变态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失调,或者个体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存在障碍。

3. 焦虑障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理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

4. 广泛性焦虑障碍:一种慢性的、弥散性的焦虑状态,患者经常感到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

5. 惊恐障碍: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恐惧或不适感,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6. 强迫症: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7. 强迫观念: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引起焦虑和痛苦的思想、表象或冲动。

8. 强迫行为: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而采取的重复的行为或精神活动。

9.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经历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精神症状,如闪回、回避、过度警觉等。

10. 抑郁症: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伴有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症状。

11. 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12. 躁狂发作: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

13. 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14. 幻觉: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15. 妄想: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内容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但患者坚信不疑。

16. 人格障碍: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导致患者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遭受痛苦或损害。

17.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18. 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不稳定,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19.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等,以异常的进食行为和心理为主要表现。

20. 睡眠障碍: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如失眠、嗜睡、梦游等。

以下是为您补充的更多《变态心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1. 解离性障碍:一类精神障碍,包括解离性身份障碍(dId)、解离性遗忘症、解离性漫游症等,其特征是意识、记忆、身份或感知功能的整合失调。

2. 解离性身份障碍(dId): 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更多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不同的身份会交替控制患者的行为。

3.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也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

4. 疑病症: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尽管缺乏确切的医学证据。

5. 转换障碍:身体机能发生障碍,如瘫痪、失明、失音等,但找不到器质性病变。

6. 性心理障碍:在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

7. 露阴癖:在不适当的环境中对异性公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获得性满足。

8. 窥阴癖:通过窥视他人的性活动或裸体来获得性满足。

9. 物质相关障碍:涉及对物质(如酒精、药物等)的滥用、依赖或中毒等问题。

10. 物质滥用:反复、有害地使用物质而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

11. 物质依赖:对物质产生强烈的渴求,并伴有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

12. 儿童心理障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等。

1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

14. 孤独症谱系障碍: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等症状。

15. 心理评估:运用多种方法对心理异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和诊断。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