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章 未命名草稿(2/2)

老姜便介绍胖叔叔姓关,以前是村长,就称他关村长吧,大叔憨厚的笑道:“过去的事了,提他干啥?”

志平坐在迎河轩的临窗位置,迎面吹来河道上凉爽的微风,远处的油菜花苞慢慢的有些变黄,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一大片绿油油菜叶中。

春天的河水清澈见底,窗户下的水面上忽然游来一群细长的小串鱼,青涩的鱼头聚在一起,像是抢着了美味又哗地散开,水面上一片涟漪。志平只觉得自己又久违了这乡野的微风,油菜花和小串鱼…

双方商谈的气氛很好,大家都明白对方的想法,老姜也是把条件一降再降,如果志平过来的话,做技术指导,就按每月3000块钱工资顺带管理。如果志平想一锅端,那也可以打个欠条,但以后包装箱板材,结账的时候款项到了再扣除,这已是优惠到底的条件了。

志平心里当然不愿意打工,他更愿意接受这一锅端的摊子。他那天已经去过厂里,看到原材料只有卤片所剩不多了,镁粉都已经用完了。志平心想姜总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他把卖给姜总的卤片又高价买回来了,幸好不多。

但如果他是专门生产包装箱,那就是暴利,这一点材料也不算贵了。

本来志平还想着缓一缓跟家人商量一下再来签合同,可是他跟谁商量呢?晓月远在厦门,父母都不用想都能猜到不会同意。

父亲去年拆分财产后,那份放松的坦然让他彻底明白,这一辈子父母都不希望他再吃苦受罪了。

在饭店吃完饭,志平就和老姜去了包装箱厂盘点库存,包括吊机,搅拌机,一共块钱物资,这部分款项从包装箱里慢慢扣除。志平拿出纸和笔,开始当着关叔叔的面对双方把转让合同签了。

自此以后,工人工资,房租都是志平付了。机械厂的供应部长,生产厂长,老姜负责全部带志平熟悉,让志平在厂里独当一面。志平想,根据机械厂每年十多万的用量,那半年也就是能把这些欠款用掉了,以后就是他自己的货款了。

签完字以后,老姜又对老关说:“日后村里的事情多关照一下小张,小张毕竟年轻,但也是个优秀青年。”

关叔很坦诚,就说“那你放心,他的事就是我的事!”

那一刻志平觉得眼前的关叔像极了环湖瓦厂的李厂长。现在他此时不想接近瓦厂他们,他一定要在包装箱这里东山再起,然后昂首阔步的去找李厂长。

老姜也仿佛卸了千斤重担,他晚上就开车回合肥去了,关叔叔留志平吃晚饭再走,志平想坐下来陪关大伯喝酒吧。

关大伯已经60多岁了,年轻时也是个热心肠的人。一个儿子在南京做生意,两个女儿都嫁了上海郊区。老伴身体单薄,做不了重活,只在家烧烧煮煮,农田早已转别人承包,他和老伴在家看着小孙子上学,闲着没事便在镇上找点零工做做。

志平去他家时,见到一个清瘦的老妇人在低头剥豆子,小院里的农具物件摆得整整齐齐。志平便热情地招呼婶婶,老妇人满脸带笑,想站起来说话,又不知该如何称呼,只满怀歉意地说:“家里小,太脏了。”

关叔往厨房墙边的矮床上一坐,一边脱鞋子一边对老妇人介绍志平道:“这是小张,以后接老姜的摊子。”

小伟奶奶哦地表示明白,又好奇的打乱的志平一下。

这时正在大房间写作业的小伟听到爷爷回来的说话声,便立马跑出来看,却被奶奶喊回去做作业了。

乡下的晚饭是简单而熟悉的味道,新剥的黄豆烧肉丁配了红辣椒,看起来油亮亮的红绿搭配,赏心悦目。一盆泥鳅面是又当菜又当饭的实惠菜,一碗番茄鸡蛋汤是汤汁醇厚浓香的酸爽味。

关叔便给志平倒酒,志平推辞的说少一点。关叔朗声说道:“尽壶干,没得多!”

说着给制品倒了半碗,自己也倒了半碗。然后又拿起大兰花瓷碗给志平盛了一大碗泥鳅面,志平还想客气两下。但关叔端起手中的另一碗泥鳅面,用筷子拨拉两下,说:“都有都有”,然后头也不抬的夹起一条泥鳅,咬了一口,感叹地说“稀烂!”

有酒有菜的家常便饭,一下子就让志平格外轻松起来。那以后的话也放松多了,虽然第一次对坐喝酒,但志平上次来的时候关叔一眼就看中这个诚实的孩子。

就在今天签合同的时候,关叔也从心里感觉到小张很实在。他问过志平的家庭情况后,便感叹地说以后在这里了,要把老婆接回来,小两口在一起嘛,才算是个家呀,等以后有了孩子也就是一个家庭。一家人了,这么东一耷西一耷的也不对呀,志平听了也叹息道:毕竟去年干的不好,三个人合伙没法弄!

关叔不停下来摸摸口袋,志平递过去一支烟给关叔点上。关叔吸了一口,缓缓的吐出来说:“小张,你比我儿子还小几岁,我也把你当自己儿子看待了。如果按讲的这个包装箱你不能接,因为不好做,我们都不懂,都瞎摸索。前几次包装箱送过去后,老姜经常晚上打电话来说,做的质量不合格,不是硬度不够,就是竹条放的不对,让我改。到最后,我都怕听到电话响了。”

关叔自己都忍不住笑起来了,他又说:“按照老姜说的这东西没什么成本,就是锯渣,竹条,除了粉子卤水之前其他东西不值钱,所以按他那么讲的,你懂技术,这个活又能接。”

关大伯从优势劣势,两个方面做出分析,志平听得很感动,他觉得关大伯做过村干部确实很深入细致的,把问题说透。

最后关大哥便又说道:“就凭你这样的年轻人敢干,有冒险精神,我就很喜欢,既然在我们这里了,那我就竭尽全力帮助你。想当年我20郎当岁的时候,也是只身一人下江南,然后去皖南的山区贩毛竹沿长江到裕溪河,再经巢湖到西河镇码头。

“我们四个人一组,分两班,日夜兼程跑一趟,赚300块钱,一人分75块钱,那时一个人工资才30块钱一个月,我们一个月跑一趟。跑了一年多,后来跑的人多了,木材毛竹竞争也大,赚不到那么多钱了,后来我学了篾匠手艺。老古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倒也不错,我就凭着篾匠手艺盖起了三间大瓦房,后来成了家,添了三个孩子。这一晃都快40年了。”

关大伯说起他的经历,故事仿佛眼前的小张就是当年的他,那种既像父子又像师友的情谊让人动容,俩人说说话话,不知不觉已是月落西天的下半夜了。小伟和奶奶早已在前屋睡去,关大伯刘志平在这里歇一夜,但志平说坐汽车回去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吧,晚上路上人少,很快就到家了。

关大伯没再留宿,他告诉志平宁愿晚上晚点到家,也要慢一点,反正到家就睡觉了。

志平发动了摩托车。乡村的夜晚安静极了。轻轻的摩托车声音也传得好远,作别关叔,志平在融融的月色里轻巧的上路,然后加速往厂里方向赶去,

志平心里莫名的兴奋,感觉今天来做了一件足以改变命运的大事。一,接手包装箱,二,认识了关大伯。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