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头领他们还以为两人是回家去了,也没多想。
过年这段时间,朝廷方面也没再派出新兵增援,因此刘章一直采取的是防御战线,双方仅是小有摩擦,并未有大的冲突。王头领他们的应付的还算自如。
现在郑大锤跟李邦回来,只先锋营有了主心骨,其他几个营并未有太大影响。
不对,也不能说一点影响都没有,郑大锤一回来其他几营就有人向郑大锤递橄榄枝,想着调到郑大锤手下的先锋营来。
郑大锤没直接同意,毕竟这事虽小,闹大了,弄不好,王首领他们要对李邦有意见。
郑大锤跟李邦商量了一下,那些人确实是真心想投效过来,若是置之不理也会伤了他们的心,最后李邦让郑大锤先确定有多少人愿意过来,他去跟王首领他们谈判。
利益互换,人也只是筹码,只要好处给到,王首领他们也没啥舍不得放手的。再说,王首领他们也不傻,人心思都不在他们这边了,留着也没用,还不如换点实惠的。
起义军这边兵力正经历着和谐调整,官军那边刘章也在对军队进行整合意图再战。
虽然年前,因为常有德自己作死上赶着给他做了替罪羊,他的罪过被皇上暂且按下了,但他知道,皇上心里并没有放下,说不得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换回去。
如果自己能够趁皇上圣旨下来之前,做出点功绩,说不得还能补救一下,若是不成,自己回去恐怕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承恩侯了。宫里的娘娘也会受自己拖累。
“元帅,京城来信了。”
刘章点点头,从下属手里接过信。
信是刘府姻亲,他的好兄弟林淮大人寄过来的,信里主要说了年后朝会常家姻亲王家参奏他‘拖延以致贻误战局,兵出累月毫无建树’的事情。
这份奏折虽然当下被皇上按下去了,可是依他看皇上的意思好像也不是没有怪罪的想法,只怕是还没想到合适的接替之人罢了。敦促他赶紧做出一点成绩来,不然他在朝堂也不好替他说话。
林淮可能也是急了,竟然写到哪怕是‘杀了几个叛军或是一个什么小首领呢’
刘章一开始其实是挺看不上这种的,他要立功就要堂堂正正的的功绩,可是从林淮的信里知道娘娘在后宫也很不好过,因为他在外征战毫无建树,娘娘为了他承受了很多陛下的怒火,前些日子还传出病了,刘章便有点心疼了。
自己就这么一个女儿啊,从小也是娇宠着长大的,他又怎么忍心叫宫里的女儿为了他受难呢?
“来人……”
接下来一段时间,官军的小动作越发频繁,各种手段尽出,虽然不能给起义军大局上造成太大的困扰,却也确实有一些不够谨慎的大小头领在官军手里出事。
且出事的还都是王头领他们手下的人,气的王头领他们恨不能把那些官军给吃了。
“奶奶的,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这仗打的也忒憋屈了。还朝廷元帅呢,我看跟个地痞流氓也差不多了,净整些邪门歪道算什么本事?”
打仗还真的就不需要管什么手段,只要好使就行,李邦心说,但是这话,没法跟王统领他们说。
而且同样的手段,他们也不是不能还回去。只是他想把刘章的这些手段宣扬出去,让皇帝觉得刘章能力不够,要想达成目的只能用见不得人的手段。
当然如果皇上不这么想刘章也没关系,自有朝堂上刘章的那些对手对其群起而攻之,这样的话,朝堂上就会乱起来对他们来说会更加有利。
以后即便是皇帝又换了另外一个将领过来。对方对付他们也会有诸多顾忌。
李邦想的很好,设计的也很精密。事情的走向一开始也确实向他预料的方向发展。
朝堂上因为刘章的用兵手段闹成了一锅粥,皇上倒是没什么想法,反正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下面的大臣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刘章手段低劣,进而开始人身攻击,然后皇上也被他们弄得烦了(主要刘章弄死的都是小喽啰,要是直接弄死了李邦,说不定皇上还会替他说话),直接给刘章下了一道申斥。
然后就是整个朝堂遴选新的接替刘章剿灭叛军的人选。几个党派一连争了好几天,这个人选才最终定下来,这个人就是出自已经没落将门的白府当家人白鹤,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替朝廷镇守北疆,一家几代忠良,可惜下场却不好,白家子弟大多战死沙场。
十多年前,匈奴几万大军南下,白老将军镇守北疆责无旁贷,为了挡住匈奴,为朝廷援军争取一些时间,白家包括白老将军在内三代五人全部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