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七十章 新物资(2/2)

终于,在即将接近山顶的位置,陈东发现了第一颗椴木。

可惜,不是陈东想要的。

椴木喜阳,光照充足的地方才长容易成才,可偏偏菌子要长在阴暗处。

这种相悖的生长方式,注定很难找到合适的。

现在是阴天,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指南针,分辨方向的难度直线上升。

连续辨别几次,陈冬终于找到山顶的阴阳分界线。

果然,分界线附近的椴木上已经长出耳芽。

耳芽很小,约摸着手指肚大小,这时候耳芽还很脆弱,力道稍微大一点,立马脱落。

陈东不敢用斧子,只能用锯子一点点切割。

好在锯子锋利,不到一个小时,那成年的椴木被拦腰锯断。

即便陈东已经很小心了,可掉落带来的冲击力仍然损失了一些耳芽。

看着被放倒的椴木,陈东先丈量出尺寸。

每一节椴木差不多30公分,这个尺寸既容易培育耳芽,又容易储存。

……

回到家的时候,陈东已经成了落汤鸡。

雨太大,蓑衣也有点扛不住。

顾不上其他,陈东先把椴木从筐里取出来,先放在阴凉地方自然阴干。

简单交代周晴几句,陈东又折返到山上。

一上午的时间,三根椴树被放倒,悉数被陈东运回了家。

现在的木耳菌还是野生状态,必须通过人为干预增加数量。

说到底,木耳也是菌。

菌类会蔓延式繁衍,只要环境和温度合适,它们会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扎根。

而陈东需要做的,就是在椴木上钻上孔。

这孔不能太大,最多也就绿豆粒大小。

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精密的钻头。

钻头不是用模具做的,而是先打出一根铁棍,趁热把铁棍扭成麻花状,冷却以后就能用了。

相比之下,木头不算太坚硬,不需要反复淬火。

约莫着两个小时,一根食指长的钻头和工字摇把都做好了。

陈东没用太复杂的工艺,只是用麻绳把两个零件连接,两侧再插上两根木棍起到固定作用。

这种连接方式主动不会太稳定,但胜在方便。

陈东坐在板凳上,两腿夹住椴木,钻头轻轻抵住。

工字把手很容易发力,握住轻轻一旋,木头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每一段椴树差不多要打五个孔,数量少,又不用太深,不到一个小时,所有椴木都处理完毕。

转头,陈东把剩下的破布翻出来。

这还是当初做帆船剩下的布料,如今也派上了用场。

周晴迅速把破布缝在一起,陈东趁着这时候把椴木堆成‘井’字形,中间有通风口,耳芽不会出问题。

陈东又特意嘱咐周晴,一定要记着,每天只能盖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以后必须撤下来。

他这面忙完了,王家兄弟也回来了。

这哥俩儿干活确实快,一天的时间,已完成三分之一的插秧。

这速度让陈东有些吃惊。

这是至少三天的工作量啊,他俩这么快就完事了?

陈东打算去山上看看,周晴也吵着要去。

正好。

反正雨停了,那就出去转转吧。

……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