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算是给陈东提了个醒。
陈东仔细看了,不光自己浑身破破烂烂,周晴和老太太,还有最小的妹妹,都好不到哪里去。
之前确实没考虑过这些。
毕竟,这饥荒之年,最重要的就是衣服。
原则上,不露屁股就是合格。
而现在最紧缺的粮食和水资源已解决大半,确实该考虑一下衣服了。
不光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身子。
周晴以为纺布还养蚕,实际上大可不必。
蚕丝做的衣服自古以来就是金贵玩意儿,穿着也舒服。
可那不适合这年头。
山上有两种麻可以做衣服。
一种是陈东之前用的苎麻,另一种则是大黄麻。
苎麻比较硬,更适合做麻绳,做衣服比较磨皮肤,但优点也很明显,做出来的衣服结实耐造,三五年都穿不坏。
另外则是大黄麻。
大黄麻需要沤麻,消耗的时间比较久,可做出来的衣服既结实,又柔软。
既然要做,那就做点好的!
最终,陈东选到山上的大黄麻。
这年头,所有人都觉得苎麻是好东西,刚生出来一点就被人拔走。
反倒是大黄麻,没人觉得这是好玩意儿,全当荒草处理了。
这可就便宜陈东了。
几乎没费什么力气,陈东就从山上带下来满满一筐大黄麻。
周晴是个省城大小姐,以为衣服都是蚕丝或者棉做的。
她实在想不明白,这一筐枯草是如何变成布,最后变成衣服的。
陈东让她帮忙编几个筐。
这筐和正常的不一样,每个孔洞要比较大,要让水分充分地流出来。
趁着这个时候,陈东烧起一锅水。
大黄麻的外皮很紧实,不太好处理,必须用开水处理一下。
水开,关火。
大黄麻直接泡在水里,冷却以后转移筐里。
这筐分成两层,里面这层孔洞很大,外面的则很密实,最后再用黄泥在筐外面厚厚地涂抹。
到了最后,再用大石头压在上面。
这就是古法流传沤麻。
通过重物的挤压和水的浸泡,让大黄麻彻底分离,顺便完成脱胶。
每天都要往里面注水,确保其不要腐烂。
沤麻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正好给陈东用来做纺车。
所谓的纺车,并不是一定要做得很大。
陈东在草纸上画出图案。
纺车是L形,总长不到两米。
在这个环境下,所有器械只要求简单粗暴,结构越简单,后期维护越容易。
这是最好的选择,就是选用手摇,而不用脚踩式。
有了图纸,陈东便着手制作。
纺车为木质结构,
而最难的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