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商署正式成立之后,犹如一颗投入商界的重磅炸弹,迅速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国商署精心梳理出三十多个国商领域,面向全国商界广发引资公告,一时间,整个商界都为这难得的机遇而沸腾。
与此同时,第一届商举科考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一场商界的变革已然拉开帷幕。
苏家,作为商界巨擘,以万贾侯以及四位济国公的名义,毫不犹豫地出资一亿两白银,积极参与到国驿署、铁、盐、粮等四家国商的组建之中。
对于苏家而言,国驿署与粮商本就是自家核心产业,他们心里明白,既然朝廷以举国之力组建粮商,那么就不是自己所能抗衡的。如果自己不主动参与,一旦被他人抢占先机,自家产业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被挤垮。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朝廷携手合作,虽说利润可能会少一些,但至少能保住行业龙头的地位。
而铁和盐这两个领域,向来是国家垄断经营,如今难得放开,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苏家深知,要想尽早赚回那三亿五千万两的巨额债务,这两个行业无疑是获利最快的途径。
在苏家的带头示范下,其他国商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由国内各路大商巨贾筹资组建完成。
陆云轩在挑选参与国商的商家时,标准极为严苛。他不仅看重出资规模,更对商社的信誉、商家的才能以及品行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考量。
毕竟,这些商家的子弟将会被委派担任国商的主事,这一职位相当于从四品衔,责任重大。
这可是本朝第一批不经过商举科考而直接担任国商主事的人才,一旦选才不慎,极有可能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巨额亏损。
在国商组建工作圆满结束之后,备受瞩目的第一次商举科考在京城盛大开启。商举科考的科目与传统的文科、武科截然不同,它更侧重于商业实际操作与专业知识的考察。商举科考的科目不仅仅考的是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会计实务、利差计算、销售策略,以及跨地域、跨时间的商品交易等诸多复杂且实用的内容。
由于这是首次举办,所有考核科目都是由参与国商组建的三十几家巨商们共同研讨确定的。这也就意味着,此次科考没有现成的学习资料可供预习准备,考生们要想中举,全得凭借自身实打实的本事。
此次参与应考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两千多名商家精心挑选出的优秀子弟。由于三十多家新组建的国家商社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所以此次中举的人数颇为可观,一次性竟录取了五百多人。
如此高的录取率,让全国上下看到,入仕为官并非只有科举这一条独木桥,从商同样可以成为一条光明大道。
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商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其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往往就容易滋生金钱与权力的交易,而钱权交易的背后,便是腐败的滋生。
陆云轩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潜在危机,于是迅速通过吏部在国商署设立了国商督察处,专门负责不定时地接受检举并核查各类不法行为,以确保国商体系的清正廉洁。
而国商督察处则由吏部侍郎方明远亲自担任督察史,这是正三品官阶,所以对那些从四品的国商有着直接的震慑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国商署旗下的各个国商、商籍,原料供给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贪污腐败案件。
这使得这个国商督察处几十人忙的不可开交,方明远不停的向陆云轩报怨,他便想到一个不二人选,那就是监察御史李阎良,自从他陆云轩将工作重点转到户部以来,御史台实际上就是李阎良他们几个在支撑着。不过也因为没有陆云轩这样的能臣实际坐镇,他们由于品阶较低,所以也一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大案可办。
如今这国商署下面突然多出了几百号五品以上官员,御史台的工作一下子就忙活起来,所以,调李阎良来当国商署副署,品阶从三品,也是对李阎良的一次重用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