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1章 航天大发展的几大前置条件(1/2)

第261章 航天大发展的几大前置条件

到了1985年,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冷战还在持续。

双方都还在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到航天领域。

美国目前已经领先一个身位,载入登月,大型航天飞机,土星5号超大型运载火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苏联方面虽然落后一些,但是还在紧紧跟随。

在空间站建设方面领先美国一些,其发射的礼炮7号空间站已经持续在轨飞行3年多了。

它是第二代礼炮系列空间站,总重19吨,长16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

配备改进型对接系统(支持“联盟-t”飞船和“进步”货运飞船补给)。

虽然在6月份因电力故障短暂失控,但是稍后就通过“联盟t-13”任务修复(首次在轨维修)。

另外从秘密渠道得知,苏联还在发展建设更大型的空间站(内部名称“和平号”)。

美国的空间站发射得比较早,在1973年5月14日就由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了。

它被命名为天空实验室,重77吨,总长36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

配备太阳观测台(at)、微重力实验室等模块。

但是到了1979年就再入大气层坠毁了。

从此美国就没有再发射过空间站上天过了。

美国不再发展空间站,一方面是已经得到相关研究数据,不想重复建设。

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国此前的载入登月消耗了大量的资金,经济持续低迷了一段时间,所以不得不砍掉一些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项目。

比如土星5号这种起飞重量比一艘5千吨级的驱逐舰还重的超大型火箭,在载人登月工程结束之后就没有再发射过了。

而是发展轻型火箭和航天飞机。

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持续的投入航天竞赛。

欧洲的法国英国,亚洲的中国,日本都在后面跟随。

欧洲的阿里安火箭(ariane 3)在1984年首飞,gto(地球同步轨道) 2.7吨,发射了欧洲的通信卫星ecs-2和tele 1a。

中国的长征二号丙1982年首飞,在1983-1985年间多次发射,leo(地球近地轨道) 2.4吨,任务期间发射过“返回式遥感卫星”(如1984年发射fsw-1)。

日本的n-ii火箭是美国delta火箭改进型。

leo 2吨,gto 0.7吨。

在今年发射了“百合-3b”(yuri 3b)广播卫星。

除了上述几个国家有能力发射中大型火箭,其他一些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就只能玩玩大气层内火箭(防空导弹)了。

至于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那就只能是在角落里看戏的份了。

之前的缅甸就是看戏的角色。

但是自从王建昆到来后,它已经偷偷发育变得强大起来了。

在没有统一全缅之前,王建昆就已经用超能力强行发展起了空中发射的航天飞机“启航号”。

它是一款采用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可回收式航天飞机,由高空飞艇带到离地40公里的高空起飞,完成太空任务后再返回大气层飞回缅北基地。

不过它太先进了,制造难度太大只能是依靠王建昆的超能力完成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所以去年在完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后,就没有再频繁发射了,只偶尔起飞一次,执行一些实验卫星的发射任务。

因为美国在这一年里,大力发展太空侦查卫星,建设完成大量的地面测控站。

所以留给缅北基地发射的卫星窗口越来越少了。

今后这种航天飞机只能偶尔用下,并且要做好随时被发现的准备。

到时候美苏两国肯定会全力追查这种类似于外星人的飞行器。

另外“启航号”的发动机寿命还是太短了,执行3次任务后就只能报废或者让王建昆用超能力进行修复。

这就导致今后不能大规模的应用,对全球的航天科技发展也没有特别大的助力。

可能还会因此暴露自己的超能力。

所以综合考虑后,王建昆还是决定要发展常规的化学燃料火箭,同时也进行一些核火箭的研究工作。

要发展大型化学火箭,需要发展的前置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可不少。

制造火箭需要先进的材料技术,为了减重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必须拥有轻质高强度材料。

如铝合金用于箭体结构,可减轻火箭重量;钛合金用于耐高温耐腐蚀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整流罩等,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

还要掌握材料的改性、强化等技术,提升材料性能以满足火箭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以上这些材料技术如果是从头研发,那耗费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不过王建昆在之前就到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发射场和一些制造厂,获得了相应的生产技术。

这些技术为他设计制造“启航号”时奠定了基础。

并且在那之后,他还制造了一大批航天新人类和选拔了一批航天材料研究人才,对那些从美苏两大国获取的技术进行复现。

在统一全缅后,还在三年规划中部署了大批量生产这些材料的系列工厂。

目前这些工厂已陆续建设完成,在进行一些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之后将开始小批量的试生产。

比如铝合金制造厂,目前是进度最快的一个工厂。

在王建昆超能力的加速辅助下,已经攻克了高强度铝合金的制造工艺。

目前已经生产了上万吨的铝合金,一部分已经被送到高速列车制造厂,用于高铁列车的车厢生产。

这种用航天铝合金生产的高铁车厢,重量已经极致降低,并且强度不比高强度的钢铁材料差。

其他的碳纤维制造厂,钛合金精炼厂和加工厂也陆续有一些成果涌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