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李昕益来伏县的那个夏天,杨清和从内心明确自己喜欢上了她。
李昕益来的那两天时间,她带着李昕益到小城的四处转悠。有什么好吃的就拉着她去尝,还带着她去逛庙会,去看书画展。她们把伏县转了个遍,李昕益似乎很喜欢自己给她当导游,她拿着相机各种拍。
临走时杨清和给李昕益准备了两大包本地的土产和手工制品,李昕益看见里面包着她这两天尝过的各种小吃、茶叶,纪念品。她叫苦连天,表情认真地对杨清和说:“我说,我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姑娘,不是牲口啊,你装这么多我哪里拿得动!”
杨清和只顾着收拾,忘了这茬,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最后精挑细选了几样,只装了一包。
送李昕益去车站的时候,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平安福。那是她俩去清凉寺,她趁李昕益不注意时求来的,简单但是很合她的心意,她当着李昕益的面把它装进背包里。
从李昕益离开伏县的那天开始,杨清和发现自己老是走神儿,几天之内,她辗转反侧,李昕益那张好看的脸总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总是禁不住地去想,去回忆太和李昕益之间相处的点滴。想她说的话,想起她欢快的笑声。
她猛然间发现自己真的很想念李昕益。
尤其当夜晚来临,外面静悄悄一片时。那种思念的感觉愈加强烈而汹涌。刹那间就席卷了她,让她完全没有思考的余地。
许多她隐隐感觉到,但不敢想,不愿想的那个答案顷刻之间破茧而出,面对这个答案,她震惊、茫然、尴尬。
杨清和对她对李昕益这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感情感到甜蜜又恐慌。这么多年来,自己虽然没有很交心的朋友,但她内心里其实觉得这样很自由,也并不觉得孤单。她为人谦虚和善,有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却始终保持着某种孤傲。她几乎不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发展到熟稔的程度,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保持淡淡的距离感。也许正是这样,她的同学、舍友乃至认识她的人都与她保持着轻松友好的关系。在高中与大一大二期间,都有男同学向她表达过爱意,她都用得体的言语委婉谢绝。对自己好的人,她会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中。从不把感恩的话挂在嘴边。她话少,但是每次说的话都很具有建设性,总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她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默默地度过她的日子。她打定了主意,绝不让自己精神的独立性受到干扰。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遇见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也没有想过喜欢别人时自己要怎么办。
大二这一年她和李昕益确实走的比较近。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认识了李昕益之后就总能碰到她,图书馆、教学楼、校园里的林荫道上。有时候杨清和也奇怪,在她不认识李昕益之前,她从没发现过这个人的存在。当她开始留意的时候,才发觉她的身影简直无处不在。
好在李昕益的性格是她喜欢的那一类。她不随便打问私事、不多话、不纠缠,举止得当,而且爱好兴趣广泛,杨清和从她那里得知了许多有趣的事。她来自文学院,杨清和喜欢看小说,她俩有共同的话题。李昕益知道她喜欢看小说之后,还给了她一份书单,免去她乱啃书的麻烦。基于这么多的优点,她慢慢也就对李昕益敞开心怀。
她带着李昕益去听法学院的讲座,去看模拟审判,也会请她去看电影。在这些过程中李昕益逐渐得知了一些关于杨清和自身的事情。但她也知道,杨清和并不是一个容易道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她好像无暇关心旁人的事,自己的情况也只是挑着透露一点点。杨清和不知道是,这样不但不影响两人的交往,反而让李昕益对她这个人更加感兴趣。
一周只有那一节选修课,杨清和后来发现自己很期待那节选修课。每次图书馆,她总能在那个八楼固定的位置上瞥见李昕益。每次若是两人碰巧在人流中看见了彼此,也会很有默契的相视一笑,不会去寒暄。
李昕益若是真有什么事找自己,要不在课上直接说,要不就在路上叫住她,“杨清和,等下。”杨清和转过身,看见她跑到身边,“南门那边新开了家店,晚上咱俩去尝尝啊。”
要不就是她还没答应,整个人就被李昕益拥着向前走,“杨清和,三里河那边有个甜品店,最近新出了一款奶茶,走走走,我带你尝尝去。”
“西海那边今晚有花灯,赶紧收拾东西跟我走,咱俩看看去,去晚了就结束了。”
“最近新出了一部动漫电影,我买了两张票,下午咱俩去看啊。”
真的,要不是李昕益,她觉得大学生活会跟高中一样急锣密鼓地往下走。李昕益的出现,让她偶然能稍稍放松一下。她说的话、做的事总是无比贴合自己的心思。跟她待在一起总觉得无比轻松。
此刻想起与李昕益的种种,她觉得心里甜蜜,但甜蜜过后心里又随之而来一种茫然,她一点经验都没有,也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她心里从没有这样烦乱过。
……
她盼望着开学,她渴望见到李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