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陵园已经长眠着几百个烈士。
他们几个都在这儿。当时安葬的时候,是把他们几个放在了一起,他们几个的墓是挨着的。”
他们一众人沿着刚刚修好的陵园的土路,边走边看。
随着贺建军的指点,季宇宁来到了一处墓地前。
看着墓碑上那年轻的照片,季宇宁认出了此人。
这是总政大院童年时的玩伴之一,季宇宁在77年下半年回城之后,这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见过他,可以说是阴错阳差,无缘一见。
实际上他和建国这一两年的时间也没有见面。
透过照片上那年轻英俊的面庞,季宇宁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好多年前。那些童年少年时候的画面,一帧帧的在眼前播放。
他的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一颗颗滴落在脚下新鲜的泥土上。
在泪眼模糊中,他的脑海里情不自禁的回想起前世的那首歌曲。
是的,他的这些童年的玩伴已经融进了这片土地,他们已经化成了山岳,他们仍然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守卫着国土。
他们的英灵不朽,仍然留在了此处。
季宇宁难以遏制的哽咽起来,身旁的贺建军等人也陪着他一起流眼泪。
哭了一会儿,季宇宁伸手抹去满脸的泪水。
“建军,我想为他们,为所有的烈士们唱一首歌,这是我刚刚写的一首歌,我想他们几个,一定能够听见。”
季宇宁用哽咽的声调,轻声哼唱起了前世那首着名的歌曲。
此后,季宇宁在烈士墓前创作的这首歌曲,就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华夏,传遍了整个华人世界,成为这个时代感动着每一个华夏人的一首歌。
5月18日,季宇宁结束了在春城以及前线边境一带的采访。
这几个月来,他主动收集的资料已经足以让他开始创作那篇不朽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了。
5月18日,下午,季宇宁乘坐部队的飞机飞到了渝州。
5月19日,一早,季宇宁在渝州的朝天门码头,等到了《巴山夜雨》剧组租乘的客轮。
实际上,前世电影《巴山夜雨》剧组拍的第1个镜头,就是在渝州的朝天门码头。
他们当时剧组在渝州拍完码头的戏,从渝州乘坐所租的长江客轮公司的客轮顺江而下,在三峡附近上上下下进行拍摄。然后再到宜昌。
这一世,电影《巴山夜雨》剧组是5月15日从京城出发,前往外景地。
剧组这次是先到汉口,之所以没有直接去渝州,是因为这个时代从京城坐火车到渝州,是经过长安,经过蓉城的,绕了一大圈,要第3天才到渝州。
而从京城到汉口,是第2天一早就到了。
另外,剧组租的船是在宜昌,与其让客轮上水到渝州,还不如下水而行到汉口接他们呢。
他们坐的是137次京武直快,中午12:22在京城发车,第2天早上7:30抵达汉口,然后剧组在汉口港登上了他们租的渝州长江客运公司的客轮。
偌大的客轮上,只有他们剧组的成员。
客轮上的条件也非常好,有24小时的热水和开水。住宿条件也比一般的招待所要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