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参观与合作
“宋所长,您好您好,麻烦您了!”国内派来的3名航天领域的专家,见到宋裕民准时到达下榻的酒店门口后,很是惊喜的说道。
“你们好!怠慢了,确实是有事情要处理,让你们久等了。”
宋裕民根据共享的情报,知道这三人也确实是国内航天领域的泰斗式人物,是跟随钱老一起,为祖国构建出了太空长城的人物,所以很是谦逊和守礼。
“没有没有,你的事情要紧,我们可以等的。”三人没想到宋裕民会这么谦逊,但是有求于人的他们,还是客气了一番。
“我把时间已经抽出来了,你们手上应该也有很多研究任务要做,不能在这久待,还是早点谈完为好。
走吧,先上车,谈话之前,我带你们参观下我们的航天指挥中心,之前我们都在忙,没人给你们介绍。”
四人上了宋裕民的那辆大型suv,司机看到众人都坐好后,通知前后安保车辆出发,然后启动车子往目的地开去。
这款车是前年就由智子设计,王建昆用超能力辅助制造了几十个不同尺寸和配置的样车,然后在宁迪本的基地内和缅北根据地测试了1年多。
完成设计定型后,缅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正式修建生产线,然后以每月300辆左右的速度投入生产。
首批主要是军用款,内饰简洁,注重越野性能,使用的也是柴油机。
等到统一之战完成后,第一制造厂新增加了两条进一步优化后的生产线,主要是生产民用版的,每条生产线的月产能也达到了1200辆。
生产线产能定这么低,主要是这款车还没有多少外部市场,主要是全解阵中高层人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采购。
外部市场只有伊朗,南非地方武装控制区,利比亚,阿根廷北部等少数地区。
传统的汽车消费大国比如美国,日本还有欧洲根本卖不进去。
不过86年年初,江省省会洪都的合资汽车厂终于完成了审批。
洪都军区出了很大的力气,军区首长发动了很多资源,才从上级那里拿到了造车资格证。
王建昆此前让陈兴东在江省投资了众多的小厂。
这些小厂在大笔资金的投入下,生产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工精度从原来的上百微米级,陆续提升到了10微米级。
缅甸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很大一部分的配件就是从江省那些工厂采购回来的。
通过这种方式,在江省的汽车制造厂没有获得批复的那段时间,一个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慢慢的成型了。
所以86年年初,汽车制造厂得到上级批复后,洪都军区动用了工程兵部队参与,一个大型的汽车制造厂在青山湖区的江畔拔地而起。
在工厂日夜赶工修建的那段时间,一大批转业军人陆续来到缅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他们在次新手的带领下,熟悉汽车组装和调试工作。
全解阵能分到汽车制造上的人手其实非常不足,王建昆鉴于这种情况,让智子设计的生产线其实智能化和自动化是非常低的。
生产线上用到的电子设备也非常少,就是为了适应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
此时汽车需求量也不是很大,即使是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成本相对日本和德国最先进的自动化工厂来说高不少,但是这是最符合缅甸和国内国情的生产线。
虽然是低自动化的生产线,但是相比国内几家汽车制造厂来说,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是要高出不少的。
生产水平跟去年9月份投产的上汽大众差不多。
洪都方面的领导此前已经多次来参观缅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对里面的生产设备,测量设备,管理规范都很是赞赏。
他们横向对比了其他几家汽车厂,觉得合作是非常有前景的。
另外在了解到星耀集团已经在江省投资了几十家上游零配件制造厂,更是对合作充满期待。
因此除了洪都军区方面为江省汽车制造厂出人出力。
江省领导也在多次调研后,在本不宽裕的财政预算里划分了上亿人民币,投入到汽车制造厂。
他们也希望汽车制造厂能尽快投产。
如果总装厂能在86年底完成施工,那么87年初,90%零配件都能全国产的suv就能上市了。
这可是很大的一项成绩。
要知道上汽大众的生产,目前还是以ckd(全散件组装)形式生产,国产化率还只有40%。
此时坐在车内的宋裕民和三位国内来的航天专家并不知晓这些。
三名专家只是觉得车内空间很大,比他们在国内坐的212吉普车大很多。
舒适性也比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进口的汽车强很多,高速行驶时,车内的噪音也很小,另外坐在车内看外面的视野也很不错。
不过他们都不是贪图享受的人,一心只对航天领域的事情上心。
“到了,咱们下车吧。”
“好,老宋你先。”
四人陆续下车,宋老走在中间靠前的位置。
在航天中心门口,宋老双眼对着虹膜扫描仪看了会,同时把手掌按在一个掌纹扫描仪上。
“宋所长,您好,验证通过。”
“请提供3份1级参观权限牌。”宋裕民看着摄像头说道。
“收到,请稍后。”
大概1分钟后,3份银行卡大小的白色参观牌从窗口弹出。
宋裕民伸手取出,然后分发给身后眼睛看直了的三人。
“老宋,你们这门禁这么先进,还能听懂你说的话跟你对话的是里面的值班人员吗”其中一名专家在接过卡片后说道。
“嗨,没什么先进的,这虹膜和掌纹扫描都是激光点阵技术的基本应用,跟我对话的是初级人工智能,不过有时候是智障,稍微不标准一点,或者说的是他没听过的,就乱回答或者让你一直重新说。
不过这样做可以减少看门的人手,并且没有权限的人几乎不能去他不该去的地方。
我给你们申请的是1级参观权限的牌子,要随时携带好,牌子没有随时,门会立刻关闭把你拦在门外的。”
三人原本是拿了牌子后随手放外衣口袋的,听到宋裕民那么说,瞬间郑重的拿出来,把它们放在内衣兜里。
有了权限的三人,跟在宋裕民的后面,开始执行的参观起来。
“这里是我们的电脑机柜,是星耀集团为我们特制的一款大型机,峰值运算速度100亿次每秒,它负责处理各种传输进来的信号,还有很多模拟运算比如轨道拟合,飞行姿态拟合等等。”宋裕民先介绍了航天中心里的专用计算机。
“你们也是用的星耀集团的计算机这种100亿次的,体积怎么这么小,比我们所那台1亿次的还小。”
“这是星耀集团最新款的,里面的芯片是320纳米制程的,主板也是重新设计的,所以体积才能做到这么小,不过具体是怎样的,我说不上来,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宋裕民大致说了下这款计算机的芯片和主板情况。
其实如果他想详细介绍也可以,他有这个权限通过脑机芯片查阅常规计算机的相关参数,然后讲给三人听的,不过他觉得没必要,他们三人也不是计算机专家。
“320纳米制程,这么先进,难怪!老宋,你们那款苍龙号火箭上用到的芯片,也是320纳米制程的吗”
“这个,嗯!是120纳米制程的,由我们自己的一条实验线生产制造,产能很低。
主要是我们的火箭需要处理的参数很多,设备的体积又不能很大,所以用上了最新制程的芯片。”
“什么120纳米制程据我们的参考消息,目前全世界的芯片制程还都卡在240纳米之上啊,欧美日本等国的最新款芯片的制程还是在300多纳米,纳米居然已经突破到了120纳米了。”三人震惊不已,没想到老宋随口就说了个让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消息。
“额,说不定他们实验室里已经有更先进的技术,只是他们是资本家嘛,前面的技术没换取到足够的利益前,是不会推出新技术的。
就说那英特尔公司,之前星耀集团没推出0.5微米制程的芯片,他们就一直卖那种1微米制程的,等到星耀集团推出了,他们隔了3个月,也推出了0.5微米的,这说明他们早就有0.5微米制程芯片的制造技术了,只是不急着推出市场。”宋裕民想了想后说道。
其实老宋说对了一半,在0.5微米制程上,英特尔公司和ad公司确实联手把技术藏了很久。
从1微米到0.5微米,要突破的技术难点非常低,稍微把设备精度和光源更新下就达到了。
但是0.5微米到300多纳米,就困难很多了。
而进入300纳米之后,再想突破,就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同时突破才行,甚至一些物理理论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指导制造技术进一步向更高制程突破。
星耀集团的芯片制造技术,在王建昆的作弊下,以常人难以理解的速度持续突破中,并且上一代技术刚投产,产品卖了半年,新生产线就开始兴建了。
因为星耀集团的芯片制造设备主要是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精密零部件,所以成本超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