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飞仙镇(1/2)

三四十年过去, 秀山村有很大变化。

赵家大伯, 以及其长子, 早年皆先后过世。

村里记得赵书成的人,很少了。

若问村中年老之人, 便是记得赵家曾有个赵书成, 也不过说句惋惜的话, 依稀记得对方读书不错,别的就没了。

倒是从私塾曾经的同窗口中,得知赵书成跟其堂哥是有矛盾的, 根源在于属于赵书成的两亩地。作为赵的条件,那两亩地转给赵大伯,赵大伯供赵书成念私塾。本是协定好的, 之所以又起矛盾,在于早先没有约定时间。

赵书成读了三年, 想继续,但赵大伯不同意。

出事那天,赵书成跟大伯家的堂哥同路回家。

从柳林镇回秀山村, 要经过一条河,河面上架有一座陈旧的木桥。据赵堂哥说,赵, 手里还拿着书,时不时看一眼,走上木桥的时候,赵书成没注意绊了脚, 慌乱中手里的书掉到河里,赵书成立刻去捞,结果整个儿人跌到水里,没一会儿就沉下去了。

没人怀疑这个说辞,一是书本珍贵,不论是谁弄丢了书,都是要捞的,二是秀山村的人都清楚赵,不少人知道他有边走边背书的习惯。

穆清彦则揣测,可能是这对堂兄弟起了争执,或许还有了肢体推搡,导致赵书成落水。亦或者,赵书成做了什么,使得他无法继续在赵家立足,只能顺势死遁。

为此,他特意搜集当年赵书成身边的人事变故。

然而并没有什么收获。

穆清彦调转方向,把目标放在改嫁的蔡母身上。蔡母改嫁后,又生了儿女,但赵书成也是她儿子,且真实身份也是蔡家子,母子二人能毫无联系?蔡家会对赵书成无动于衷?把人认回,蔡家肯定不敢,但暗中接济一二,不难。

赵书成对他的出身是否知情?若是知情,会如何反应?

这种不堪的出身,绝对是污点,足以毁掉赵书成所有努力和对未来的期许。

穆清彦不由得猜测,赵书成的死遁,是否于此有关?

可要真是因这个原因,就鲁莽的诈死背井离乡?

不可能。

除非后路已有安排。

穆清彦倒是想起一件事,早年流民多,那时朝廷还没有强制措施,流民们三五成群,十来个一伙儿,也是不弱的势力,若赵书成混入其中,自然能够借此掩护去其他地方,再利用流民落户的漏洞给自己重新安置身份。

但还是那句话,赵书成才十岁,须得有人接应。

蔡家?

看来,得围绕着蔡家来查一查。

另一边,真正的蔡骏驰,十六岁前的经历十分清晰明白。

蔡骏驰两三岁过继,先是在私塾读书,而后又去县城读书,直至十六岁时养父病故,他经举荐,去桐山书院求学。路途遥远,两年间没有回来,倒是托人带过书信。蔡骏驰寄书信很有规律,一年一封,都是在年底,顺带会有年礼,都是直接送到族老那里,便是外出游学也没忘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vbixia.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