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自己可能喜欢男子后,俞宁也有过害怕、无助,不敢对任何人说。他知道自己这份喜欢是不正常,不为大众所接受的。在他知道的几个特例中,无一不是以悲剧结尾。
更何况,这仅仅是他认为的悲剧。
他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就是喜欢——男子?
偶然,同学的调笑,让他承认:事实如此……
高中,运动会,篮球比赛。班级组织送水,俞宁便给赛场上的好友,送去。
“哟,这不是年级里的“虞美人”么?“虞美人”怎么有空来给人送水?这,谁能消受得了?哎,戚铭,你说是不是给你送的?”
男子调笑道。说话间,另一男子,才从比赛结束后,身体疲累与精神振奋之中回味过来,看向俞宁这边。
俞宁,登时脸变得通红,低着头,攥紧手中拿着的两瓶水,深吸一口气,走到说话男子面前:
“两瓶水,都给你!”说完,便向篮球场外走去。
“呐,接着。真不禁逗。”男子笑嘻嘻地,将一瓶水扔向叫戚铭的男子。戚铭接过来,也没说话,打开直接喝了一口。
喝完,戚铭正色说:
“唐华,你别总是逗他,我们刚认识不久,把他弄生气了,看你怎么跟沈菁交代!”。
走远的俞宁自然不知道后续如何,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突然离去,想起刚刚的场景,只是普通的玩笑话……
幸好,那天是运动会,如果是上课,老师肯定能发现,他心不在焉。以前每一次,俞宁都认真听课。
最让俞宁难以接受的,正是他最喜欢的《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自古以来,男子与女子结合,“天经地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女子,期盼得以一个归宿。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美丽女子,总会得到祝福。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美丽女子,最终会给家庭带来幸福!
这,是他的心结。他不知道母亲,能否接受这样的他。他的“知识”,根源来自他的母亲。
虽然诗词里一大半最美好的篇章,俞宁不愿触碰,但他还有文字、有文字里的清风皓月……也许,偶尔他也能读读其中的一两篇,只读一下,就好。
后来,大家都陷入紧张的高考复习。俞宁底子虽好,但不免为周围气氛所带动,平常阅读的习惯,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缓一缓。
高考,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就这么成为过去时。
毕业聚会上,大家细数三年中的乐事、悔事,推杯换盏之间,就此别过……
俞宁和沈菁、唐华、戚铭,互饮一杯后,便独自坐在角落,也不知想着什么……
凭着优异的成绩,俞宁自然是哪里都去的,他决定报考著名学府—南大,第一志愿是中文系(全称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是和父母商量后,最终由俞宁自己决定的。他喜欢这里的环境,更钦慕这所学府里的“大师”,他将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
临行前一晚,俞父、俞母,坐在一旁,俞父不善言辞,每次这种场合,都是俞母一阵忙活。俞父只在一边,目露关切,尽量配合俞母。俞母语重心长说的一番话,让俞宁心中一阵舒暖。
“小宁,爸妈一直都为你骄傲。对你,其他的,我们也不怎么担心,但只一件:你一定要和人处好关系。这是,妈亲手做的桂花糕,拿着,路上吃。这一份,是妈为你同学,准备的。你这孩子的性子,一直都是这样——‘遇人三分冷‘。妈和你爸,从你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担心:你这样,将来会吃不少亏,所以我们尽量让你能多接触、知道、见识一些事儿,将来遇到事了,你也能妥善处理。妈知道,你一直都很有主见,自己能做到的,绝不假手他人。但小宁,记着不管怎样,我们都会一直支持你。”
“爸、妈,谢谢你们!”这是很多年来,俞宁第一次,对父母说句“谢谢!”
“父母在,不远游。”
俞宁自懂事起,就很感激他的父母。与他而言,母亲的教诲,是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父亲,虽然话不多,但每次回来总会给他带些好吃的,还有一两本书。他现在也不清楚父亲是怎么知道他会喜欢这些书的,父亲拿来的书和母亲给的不一样,但都是很喜欢!
靠窗坐着,俞宁望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景物,视线由近及远……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出远门,以前也随父母到省外旅游过,去过几处名胜。可节假日期间:人潮如海,本来宜人的风光,也全被喧闹的气氛,一下子掩住!
有时,他一个人呆着,随意自然,不去想任何事,把身心都交由五感操纵,听风、看景、闻香、触情。味觉,少有机会能用到。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是俞宁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一人独坐,眼前修竹成林,从竹叶间吹过来的缕缕清风,抚在面上、操琴的指上,能清楚感受到其中的冰凉。月色下,竹影婆娑。悠远而空灵的琴音,随着指尖的跳动,向远处扩去,向深处弥漫。如此,再尽量让身体放松,让知觉从身体内蔓延开来,去感受周围的环境,会渐渐进入类似“天人交感”的空灵状态!只不过,一旦脱离这种“空灵状态”,总会感觉少些什么。
炽热的阳光,嘈杂的城市。南大校门的几个鎏金大字,显得略微刺眼。人来人往之中,一位少年,背着包,拖着一个银色行李箱,伫立在校门口。少年,身穿黑白条纹短袖,宽松的牛仔裤下是一双白色平底鞋。半长的的头发,遮住前额,几绺发丝贴着黑框眼镜。两道细长的眉毛若隐若现。眼睑形成柳叶形状,眸光宛若一泓清泉。平静之下,似乎内里暗流涌动。
少年,自然是俞宁。
伫立了一会儿,便随其他学子一起向校园里走去。